欢迎访问 旅游时评网!

当前所在:网站首页> 旅游扶贫 >正文

贵州原创舞剧《王阳明》将角逐白玉兰戏剧奖

 时间:2025-11-17 文章来源: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 作者:佚名  

  近日,由贵州省歌舞剧院出品的大型原创舞剧《王阳明》亮相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作为本届艺术节仅有三部入围展演的舞剧之一,该剧也是贵州省歌舞剧院角逐第三十四届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的重点作品。剧中,王阳明的饰演者张猛申报主角奖,少年王阳明饰演者王昱程、诸氏饰演者程思佳则分别申报新人配角奖。

  

  这是贵州省歌舞剧院作品第二次登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舞台。自首演以来,《王阳明》已在全国巡演近50场,观众累计超过万人次。该剧由导演王亚彬团队、编剧若水、作曲家吕亮联袂打造,致力于以独特的肢体叙事语言,传递“知行合一”等阳明心学精髓,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艺术平台上焕发当代生机。

  该舞剧聚焦明代思想家王阳明谪居贵州龙场期间的悟道历程。剧目以五幕结构《序》《寻道》《悟道》《证道》《尾声》展开叙事 ,融合苗族舞蹈、戏曲元素与现代舞编排手法 ,通过虚实交织的舞台美学展现"知行合一"哲学思想的形成过程。

  谈及执导初衷,导演兼编舞王亚彬表示:“从收到邀约到最终加入,经历了约半个月的思考与前期研究。”王阳明波澜壮阔的一生,以及其哲学思想与人生轨迹的紧密联系,深深吸引了她。在她看来,舞蹈与哲学在表达抽象意义上具有天然的相通性,此次创作正是以肢体叙事打通古今隔阂,实现阳明心学的当代转译。

  如何将“心即理”“知行合一”等哲思转化为舞蹈语言与舞台行动?王亚彬指出,团队以“格物”与“诚意”为创作方法。“我们先作整体性理解,再将体悟付诸舞蹈肢体与舞台美学的实践中。”她认为,舞蹈语言虽不似文字具体,却具备与哲学相契的写意性、抽象性与感悟性。在艺术处理上,团队注重节奏的缜密与张弛有度,将情节融入戏剧结构,结合抒情与意象,借助通感与共情,使哲思在舞段中自然渗透。

  王亚彬特别肯定了与贵州省歌舞剧院的合作。她表示,剧院团队展现出高度的专业素养与艺术赤诚,众多青年演员在排练与演出中倾注了巨大热情。她还指出,贵州丰厚的民族文化为创作提供了土壤,其独特气质也为诠释阳明心学注入了情感温度与地域底蕴。

  

  对于此次在上海国际艺术节登台,王亚彬寄予厚望:“在这里演出,意味着更高关注、更大影响,是作品走向世界的良机。”她期待通过这一窗口,让海内外观众不仅了解王阳明的传奇人生,更能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活力与思想深度。

  对于饰演王阳明的主演张猛来说,最大挑战在于用肢体传递“心即理”“知行合一”等哲学理念。他回忆排练“悟道”独舞时,曾因难以捕捉内在精神而倍感焦虑。后通过研读心学、调整呼吸,逐渐寻得与角色的共鸣。“呼吸不仅是技巧,更是连接自我与角色的桥梁。”如今在台上,他追求“心神合一”,仿佛与阳明先生展开跨越时空的对话。

  面对上海国际艺术节与“白玉兰”奖的评审,张猛视其为一次艺术成长。站上国际舞台,他不仅要演活角色,更希望通过肢体传递文化思考与创作初心。为此,他反复打磨动作、深入角色情感,力求舞蹈不止于形,更在于魂。这段历程让他真切体会到:对艺术的“知”,要落在角色打磨的“行”中;对创作的“知”,要落在回应观众期待的“行”里。

  

  饰演少年王阳明的王昱程认为,此次演出不仅是舞台呈现,更是与当代观众的深度对话。“当灯光亮起,我能感受到台下的专注与共鸣。”他深感责任在肩,演绎历史的同时,也在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让古老智慧借艺术活在当下。

  饰演王阳明妻子诸氏的程思佳,则致力于塑造“淡然中见深情”的角色形象。她以含蓄而富张力的动作——如轻柔而坚定的托举、凝望时的微颤——展现人物内在的温柔与力量。

  大幕在上海缓缓拉开,舞剧《王阳明》以哲学与艺术交融的探索,不仅向世界展示了贵州文化艺术的创作实力,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舞台的创新表达,展开了一段深刻而动人的新探索。

  


原文链接:https://whhly.guizhou.gov.cn/xwzx/wldt/202511/t20251117_8895001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友情链接:

本网概况会员服务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 文化旅游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旅游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律互联咨询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旅游时评网 lysp.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34179号-12

联系电话:010-56232584 13391650821 010-53386791
监督电话:1303109928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 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lyscfzdy@163.com  客服QQ:3420238713 通联QQ:2135697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