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央视一套《青海篇》的感想
时间:2025-11-04 文章来源: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 作者:佚名
当龙洋、单霁翔和谭卓漫步在湟源县的古老街巷,当阿卡贝拉版《巴西古溜溜》的和声在高原上回荡,当三百多人共舞《安昭索罗罗》的壮观场面展现在荧屏前,我忽然明白,青海这片土地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正因为它从未被凝固在博物馆的玻璃展柜里,而是始终以活态的方式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节庆仪式和情感表达中。青海非遗的独特魅力,不在于它保存了多少“古老”,而在于它如何让古老持续地“年轻”——这种活态传承的智慧,或许正是当下中国文化复兴最需要汲取的精神资源。
青海非遗最震撼人心的特质在于其与日常生活的深度交融。在这里,文化不是被观赏的对象,而是生活本身的血肉。土族安昭歌舞在婚礼庆典上自然流淌,花儿会在农历六月如期而至,轮子秋从丰收麦场上的游戏演变为竞技体育项目——这些非遗从未脱离其生长的土壤。法国人类学家列维-布留尔曾指出:“原始思维与现代思维的区别不在于智力高低,而在于他们与自然的联系方式。”青海非遗的活态性恰恰体现了这种“原始思维”的当代价值:文化不是外在于生活的装饰,而是内在于生活的呼吸。当现代人苦恼于传统文化的“断层”与“失传”时,青海各民族却以最自然的方式告诉我们:只要文化还活在人们的笑声里、歌声里、舞蹈里,它就永远不会消失。
多民族文化的共生共创构成了青海非遗的独特景观。六大世居民族在这片土地上不是简单地毗邻而居,而是在漫长历史中形成了深度的文化对话与交融。花儿虽然以汉语方言演唱,却成为各民族共享的“流行歌”;青绣虽然包含土族盘绣、藏族刺绣等多种形态,却被统一在“青海民间刺绣”这一大概念下;藏毯编织技艺穿越三千年时光,如今与LED光纤技术相遇。这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格局,展现了文化发展的本质规律:真正的文化生命力不在于固守边界,而在于开放交流。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的“轴心时代”理论认为,人类文明最伟大的突破往往发生在不同文化交汇处。青海非遗的丰富性恰恰印证了这一点——唐蕃古道与丝绸之路的交汇,孕育出了这片土地上最灿烂的文化景观。
当代传承人的创新实践为非遗注入了新鲜血液。王晖将花儿与现代流行音乐结合,夏乙旗让青绣走上国际时尚舞台,薛婷在藏毯中融入智能感应装置——这些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叛,而是对传统最深情的致敬。日本民艺理论家柳宗悦曾言:“传统不是保守的敌人,而是创新的源泉。”青海非遗传承人以其生动的实践告诉我们:传统与创新的二元对立是虚假的,真正的传承必然包含创新。当湟源排灯变身为蓝牙音响,当轮子秋从麦场走向体育场,非遗不仅没有失去其本真性,反而获得了更广阔的生命空间。这种创新不是外在强加的“改造”,而是从非遗自身逻辑中生长出来的自然延伸。
非遗活化的青海经验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文化路径。在节目中我们看到,青绣成为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藏毯编织带动了当地就业,排灯文创产品打开了文旅融合的新局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特别强调非遗对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青海的实践恰恰印证了这一点。当文化不再是被供养的“遗产”,而变为创造价值的“资产”,非遗保护就进入了良性循环。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在此得到了生动诠释:青海各民族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本的同时,也增强了文化自信与传承动力,形成了文化与经济的双轮驱动。
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宏观视角,青海非遗的当代意义更为凸显。在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同质化危机中,青海展示了另一种可能性:文化多样性不仅能够被保存,而且能够在创新中发展壮大。德国哲学家本雅明曾警告机械复制时代将导致艺术“灵光”的消逝,而青海非遗却证明,真正的文化“灵光”不会因技术复制而黯淡,反而可能因创造性转化而更加耀眼。当阿卡贝拉版的花儿回荡在世界舞台,当智能藏毯在科技展览中引起惊叹,青海非遗实际上正在参与构建一种新的全球文化生态——既根植于地方传统,又面向人类共同未来。
观看《非遗里的中国》青海篇,最深刻的启示莫过于:文化传承的本质不在于保存某种固定形式,而在于保持创造力的持续涌动。就像土族轮子秋表演者在飞速旋转中完成各种高难度动作一样,青海非遗也在时代的旋转中保持着惊人的平衡能力——既坚守文化根脉,又大胆创新求变。这种活态传承的智慧,对于正在寻找文化复兴道路的当代中国而言,无疑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非遗保护的最高境界,或许就是让文化永远处于“正在进行时”,让传统成为一泓活水,而非一尊化石。
原文链接:http://whlyt.qinghai.gov.cn/tsdt/2508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