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旅游时评网!

当前所在:网站首页> 旅游人物 >正文

非遗传承人强巴:见证60年婚庆变迁与乡村发展

 时间:2025-11-04 文章来源:西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作者:佚名  

  车轮碾过墨竹工卡县深秋的柏油路,远处雪山在阳光下泛着微光。近日,记者循着隐约传来的藏语唱腔,走进墨竹工卡县门巴乡巴尔卡村强巴的家。院落里晾晒的奶渣香气飘香,屋内木桌上摆着刚磨好的糌粑粉,60岁的强巴正用藏式茶具为记者倒上热气腾腾的酥油茶,一场关于非遗传承与乡村变迁的对话就此展开。

  “您听,这是农牧区的婚庆调,更轻快;要是纯牧区的,唱腔得沉下去,像雪山一样厚重。”刚落座,强巴便即兴哼唱起来,指尖随着节奏轻叩桌面。他告诉记者,“自家传承婚庆说唱这门县级非遗,从父辈算起已有数十年,而他自己,从跟着父亲跑婚礼的少年,到如今能独当一面的传承人,一晃已是40多个春秋。”

  

  谈及过去的婚礼,强巴放下茶碗,目光飘向窗外的田野。“那时候哪有什么仪式感?”他回忆道,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男方必须给新娘备齐一整套藏装,否则女方家会觉得没面子;招待宾客更谈不上丰盛,条件好的人家能端出萝卜、土豆,差一些的只有野菜拌糌粑,“能凑齐18道菜的婚礼,在当时就是‘顶配’了。”更让人头疼的是交通,“接新娘全靠骑马,遇上大雪天,走四五天才能到,人累得话都说不出”。

  提起现在的婚礼,强巴的语气里满是欣慰。“现在排场大不一样!五六十道菜是常事,酥油糕、风干肉摆得满满一桌,”他笑着说,“至今自己已见证了一百多场婚礼,看着年轻人在仪式上唱着非遗调、拍着短视频,觉得这门手艺活起来了”。除了非遗传承人的身份,强巴还是村里的“老村干部”,在村委会工作的30多年里,他亲眼看着家乡变了模样。“以前村里没路,出门靠马和牦牛,种的青稞不够吃,得拿肉、酥油茶去别的乡换。”他指着院外的水泥路说,改革开放后,国家的惠民政策像“春风”吹到村里,村民能做小生意、种经济作物,“现在5个沟全通了路和电,手机信号走到哪都满格,家家院里都停着小汽车,再也不用愁吃穿了。”

  更让强巴高兴的是,今年墨竹工卡县委、县政府投入3亿多元推进“春风”行动,村里19户人家的住房正在翻新加固。“以后下雨下雪再也不用怕漏了”!他领着记者走到村口说,“现在村里有30个护林员,每天巡山检查火灾隐患,没人再乱砍树了。你看这河水,清亮得能看见鱼,空气里都是松木香,住得比城里还舒服!”

  采访结束时,夕阳洒在强巴的藏装上,他又哼起了熟悉的婚庆调。歌声里,有非遗技艺的传承,有乡村变迁的喜悦,更有高原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原文链接:http://wlt.xizang.gov.cn/ztzl_69/zzqjfyccr/202510/t20251017_50450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友情链接:

本网概况会员服务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 文化旅游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旅游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律互联咨询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旅游时评网 lysp.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34179号-12

联系电话:010-56232584 13391650821 010-53386791
监督电话:1303109928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 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lyscfzdy@163.com  客服QQ:3420238713 通联QQ:2135697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