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旅游时评网!

当前所在:网站首页> 旅游时评 >正文

生态为笔 融合为墨 “两山”转化绘就铜仁文旅新图景

 时间:2025-11-04 文章来源: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 作者:佚名  

  “十四五”以来,铜仁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以生态保护为根基、文旅体融合发展为纽带,不断拓展“两山”转换新路径,坚持以“梵天净土·桃源铜仁”为核心品牌,通过规划引领、理念创新和优势发力,走出一条具有铜仁特色的“文旅体”深度融合发展之路。

  生态筑基:乡村蝶变,“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梵净山下的云舍村,溪流潺潺,森林覆盖率超过97%,被誉为“天然氧吧”。这份生态馈赠不仅留住了乡愁,更带来了发展机遇。

  “我们2019年开了这家农家乐,就是看中了这份‘生态优势’。”江口县太平镇云舍村村民姚艳说,“现在开农家乐相比以前美容店收入翻了两三倍。”

  在江口云舍村,守护好门前的一湾清水、一片绿地已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通过系统性生态治理与村落保护,这个土家族村落在保留原始风貌的同时,环境品质全面提升。

  “现在我们村很多人都吃上了‘生态饭’。”姚艳表示,“大家很清楚,只有守护好这片山水,才能端稳自己的‘金饭碗’。”

  从“水流量”到“客流量”,云舍村的蜕变是铜仁生态价值转化的生动缩影。“十四五”期间,江口县依托生态优势培育了一批精品民宿,梵净山民宿集群跻身贵州十大民宿集群,“生态饭”越吃越香。

  文化赋能:古城新生,“抹茶香”飘出文旅融合新路径

  在碧江区中南门历史文化旅游区,抹茶清香与古城韵味相得益彰,一家家以抹茶为主题的门店,正成为游客们新的打卡点。

  “选择在铜仁开设抹茶主题体验店,正是看中了‘中国抹茶之都’这块金字招牌。”抹香集品牌文化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皮润介绍,“我们通过沉浸式体验+抹茶博物馆的方式,让消费者在享受中了解抹茶文化。”

  以文化吸引人,用体验留住人,让情感连接带动消费。这家抹茶文化体验中心通过“体验+销售”模式,深度挖掘“中国抹茶之都”文化内涵,积极研发抹茶衍生产品,拓展抹茶应用领域。

  “我们的客源中游客占比很大,今年节假日日均接待量达到8000到1万人次。”皮润说,“最近我们研发的抹茶唇膏、抹茶线香等创新产品,还获得了2025年全国旅游产品国赛银奖。”

  文化为旅游赋能,旅游为文化塑形,二者深度融合催生强大市场吸引力。“十四五”以来,中南门历史文化旅游区通过“夜间经济+非遗”模式,常态化开展非遗巡游、历史情景剧,让静态文化“动”起来。去年,中南门接待游客973万人次,带动周边商铺营业额增长35%。

  融合提质:“五轮驱动”助推文旅体高质量发展

  从乡村到城市,从生态观光到文化体验,铜仁市通过文化、体育、生态、智慧、区域“五轮驱动”,推动文旅体从“简单叠加”转向“深度融合”。

  “我们紧紧围绕‘打造世界级康养旅居目的地’目标,充分发挥铜仁生态旅游优势。”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杨洪波表示,“持续办好中南门之夜、中秋诗会、梵超等文旅体融合活动,助推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同时,打造康养旅居标志性产品,瞄准世界级客群需求,重点提升“梵净山居”等品牌民宿,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打造留客型旅居产品。”

  “十四五”以来,环梵自行车赛、传统龙舟赛、梵超等赛事蓬勃开展,体育与旅游实现深度联动;铜仁市成功创建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等重要品牌,打造了6个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镇)、65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镇);梵净山成功跻身“世界旅游名山”,成为全省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支撑。

  近三年来,全市旅游产业增加值达259亿元,4A级以上景区达15个,规上限上文旅企业、等级民宿等核心业态数量稳步增长,多个景区与村镇斩获国家级、省级荣誉,文旅产业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面向‘十五五’,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推进文化强国、体育强国、旅游强国建设。”杨洪波表示,“坚持守正创新、提质增效、融合发展的理念,以打造世界级康养旅居目的地为引领,丰富高品质旅游产品供给,重点打造梵净山世界级旅游景区,围绕生态旅游做文章,将文化、体育元素充分融入生态旅游,彰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特色。”

  生态底色愈发鲜亮,融合之路越走越宽。铜仁正以生态为笔、融合为墨,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续写“两山”转化的崭新篇章。

  


原文链接:https://whhly.guizhou.gov.cn/xwzx/szdt/202510/t20251031_8888973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友情链接:

本网概况会员服务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 文化旅游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旅游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律互联咨询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旅游时评网 lysp.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34179号-12

联系电话:010-56232584 13391650821 010-53386791
监督电话:1303109928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 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lyscfzdy@163.com  客服QQ:3420238713 通联QQ:2135697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