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旅游时评网!

当前所在:网站首页> 今日关注 >正文

在高原绽放温暖世界的笑容

 时间:2025-11-12 文章来源: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 作者:佚名  

  

  《小乔的夏天》剧照    

  援青题材院线电影《小乔的夏天》于9月15日在西宁市举行杀青暨项目发布仪式。这是天津首部援青题材电影,也是黄南藏族自治州历史上首部院线电影。该片以天津援青教师为原型,通过援青教师小乔与藏族女孩羊毛加的故事,展现出援青人“不畏艰苦、无私奉献”的坚守。编剧章元讲述了创作背后的故事,并表示:“目前电影已进入紧张的后期制作阶段,预计将于明年与观众见面。”

  前期一次次踏上高原

  采访援青干部与藏民

  电影《小乔的夏天》的出品人、监制、制片人、导演,包括我,我们都是天津人,深爱着家乡。对于创作者来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像高密之于莫言那样的文学原乡。天津,就是我魂牵梦萦、要用一生去书写的那片土地。我用小说写过它,用舞台剧演过它,用纪录片记录过它,却唯独没有把它搬上过大银幕。我心中一直有个心愿,就是写一封特别的“情书”给天津,我的故乡。

  直到我偶然遇到那群眼里有光的援青人,听他们讲述在青海的故事时,才豁然开朗,知道这封“情书”该怎么写了——真正的爱,不必去描绘它有多炽热深沉,不必堆砌华丽的辞藻去赞美,不必刻意宣扬其中的付出与牺牲,更不必预先给它设定一个完美的模样。真正的爱,是它能给你义无反顾的力量。就像那穿越了1800公里距离的奔赴,那跨越了3800米海拔的投身,那超越了5479个日夜里,每一份荣光与每一次深情的回望。

  为了这份“书写”,我进行了漫长而扎实的准备。前期采访花了两年时间,我记不清在天津和青海黄南之间往返了多少次,采访了上百位援青干部,走进了近百个藏族家庭。如果非要说有什么特别的准备,一是提前了解藏区的风俗习惯,以示尊重;二就是想着怎么抵抗高原反应了。不过说实话,后面这项准备基本没用。

  在那片高原上,让我记忆深刻的事太多了。既有地域差异带来的冲击,也有在深入了解后与当地同胞结下的深深情谊。记得有一次,我们在牧场深处迷路,导航失灵,手机也没了信号,放眼望去,只有一模一样、无边无际的草场。我们想到一个笨办法:找牛群。有牛群的地方,就一定有人!我们真的找到了牛群,守着它们,等待主人出现。最后,一位好心的藏族小哥把我们领到了大路上。

  那里的世界太辽阔了,没有树,牧场连着牧场,连着牧场……远远抛在身后的镇子,不过是这无际牧场上一个个微小的水泥注脚。散落在牧场上的牦牛,像凑成的一串串省略号。近处是青绿的草,远处是染了黛色的山,更远的,是那片蓝得不像话的天。身处其中,感到人是如此渺小,情不自禁地对这片天地涌起敬畏之心。后来,我把这种感觉写进了剧本,希望观众能通过镜头,沉浸式体验到黄南独特的风光。

  还有一次更惊险的,我们夜晚行车时,与一头狼同行。一头跟“二哈”差不多大的白狼跟着我们的车跑。我一开始还以为是只狗,直到它仰起头嗥叫,才确定是狼,赶紧油门踩到底,逃离现场。

  在那边,由于山体特殊,下点小雨就可能引发泥石流,导致道路中断。我们在采访中,包括后来拍摄期间,都多次遇到过这种情况。也从很多援青干部那里得知,他们曾在这泥石流中九死一生,得到藏族同胞的帮助,也有援青人在泥石流中救下了藏民,从此成为一生的朋友。这些都被我如实记录在电影里。

  我们每个人都有严重的高原反应。我几次上去,高原反应一次比一次厉害,根本不存在什么“适应”一说。缺氧、头疼、失眠是家常便饭,我比较特殊的是剧烈呕吐,喝水都吐,最后还患上了胃炎。

  以天津援青的扎实奋斗

  创作银幕上的动人故事

  影片《小乔的夏天》里面的女教师叫乔小桥。天津多水,自然多桥。桥,既是物理上的桥,也是心灵上的桥。这也是援青工作的意义之一,交往、交流、交融,彼此走近、走进。

  夏天还是有的——寒原吹炽。当地全年供暖时间长达九个月,水温即使在夏天也时常只有0℃,昼夜温差非常大,人在白天可能被晒得中暑,夜间却要穿羽绒服。这与我们认定的夏天差别很大。但就是在这么寒冷的夏天,小乔带来了炽热。

  电影故事围绕援青教师乔小桥偶然走进了高中女生羊毛加支离破碎的生活,在一次次被拒绝、被误解后,小桥依然艰难、笨拙地去靠近、去温暖、去照亮,最终收获了纯洁的友谊和坚定的信任。

  对我来说,将天津援青这个宏大的时代背景转化为银幕上的故事,关键在于回归到“人”本身。伟大的叙事,必须扎根于质朴的土壤,时代洪流正是由无数小人物的情感波涛汇聚而成。所以在创作时,我告诉自己,只需真听、真看、真感受,把自己彻底敲碎,融进那片土地。

  这种体会,完全倾注在女主角小乔的塑造上。我无意把她写成一位“全能的女战士”,她就像我们身边的很多年轻人一样,面临着现实的困境,也有许多无能为力的时刻。她唯一的不同,或许在于基因里流淌着天津人独有的乐观与热情,内心充满阳光与力量——她的背后是天津给她的底气。而我心中最理想的画面,就是她能拥有可以温暖全世界的笑容。

  电影里必然涉及天津与青海两地文化的碰撞,如何展现这种碰撞?我想用剧中小乔的母亲、老援青工作者王瑾的台词来回答:“别摆老师的架子,也别以为城市人就怎么着了,你在牧区没优势!好好相处,将心比心,以心换心!”这不单是剧中人的信念,也是我从无数援青人身上看到的、最珍贵的态度——心存敬畏,平等相待。

  天津对口支援黄南十五年,通过一批又一批援青人的共同奋斗,一次次真诚地走近、走进,早已不再有“我们”和“他们”,全都是“咱们”。

  凸显现实生活的内核

  严肃题材兼具可看性

  我在文学与戏剧影视领域深耕近二十年,自2003年发表处女作以来,已出版《空窗》《给我一把椅子》等九部长篇小说。我的笔触并未止于纸面,更延伸至舞台与银幕,担任编剧及制作人,创作了《阿门,洋葱》《爱在零纬度》等十余部戏剧影视作品。

  在真实与戏剧的天平上,我坚持所有戏剧性都要以现实生活的真实为内核。我们要做的,是用强矛盾、强节奏的电影语法,凸显出现实中那些不易察觉的本质真实。至于如何让严肃题材兼具可看性,我总结出“反套路”三原则:敬畏创作是初心、尊重观众是底线、保持前瞻性是关键。说到底,见自己、见天地,最终才能见众生。

  《小乔的夏天》中的青海大地,从来不只是故事的背景板。那里的雪山、草原、稀薄空气,都是推动情节、雕刻人物的“隐性主角”。那片土地不仅划定了故事的物理边界,更渗透进每个角色的灵魂——说下雨就下雨的瞬息万变,让自然环境本身成为叙事动力,实现了让地理环境“开口说话”。当然,拍摄中除了高原反应,最难的就是应对这任性的天气。而这样折磨人的高原反应,却是我们成千上万援青人必须面对的长期的日常。我听说,援青教师们从办公楼走到教学楼,短短一百多米的路,因为喘不上气,要走15分钟,爬楼梯更是一件“恐怖”的事;有的老师讲着讲着课,会突然晕倒;因为说话费劲,怕后排学生听不清,很多老师都戴着“小蜜蜂”上课……每当想到这些,我内心都充满无法言说的敬意。他们,是真正在用生命温暖生命,用奉献书写大爱的一群人。

  从天津到青海,在我的创作中始终贯穿一个母题:希望与力量。这无关地域转换,而是人性深处共通的微光。很多人问起“天津首部援青电影”这个标签带来的压力,其实创作时我很纯粹,从没多想。文艺作品天然承载着社会意义,它是时代脉搏的回响,我们只需真诚创作,然后交给观众检验。

  每个人都是时代的一分子,都会关注时代命题。就我而言,从以跨国爱情为切入点的“一带一路”题材的《爱在零纬度》,到以马拉松运动为切入点的脱贫攻坚题材的《奔跑吧紫溪》,再到这一部以两个女孩的友谊为切入点的援青主题电影,我只能说,我非常幸运、幸福——身为创作者,既可以参与、见证这美好的时代,还可以书写、记录时代。未来,我会继续书写天津故事,下一部将聚焦天津小洋楼,希望能带来不一样的解读。(口述 章元 采写 张洁)


原文链接:https://whly.tj.gov.cn/XWDTYXWZX6562/MTJJ8464/202511/t20251111_717504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友情链接:

本网概况会员服务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 文化旅游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旅游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律互联咨询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旅游时评网 lysp.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34179号-12

联系电话:010-56232584 13391650821 010-53386791
监督电话:1303109928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 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lyscfzdy@163.com  客服QQ:3420238713 通联QQ:2135697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