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女”与“小二黑”津城上演隔空对唱
时间:2025-11-12 文章来源: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 作者:佚名
“烟火气里的咏叹调”,可能是对天津歌剧演出最恰当的形容。你在意风区漫步,就可能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遇上“茶花女”么红;即便走到武清,你也能看到歌唱家王宏伟扮演的“小二黑”,在“十里八村”观众簇拥下引吭高歌……戏聚天津,总有惊喜。从经典的西洋歌剧到引发共鸣的民族歌剧,最近津城吹起的“歌剧风”,勾连起天津百年辉煌的歌剧历史,也在一场场演出背后赓续着天津高雅艺术的脉络,持续点亮这座城市的音乐之光。
“天津是全中国最早有歌剧的地方,在还没有中央歌剧院时,天津就第一个演出了歌剧《茶花女》。”
——指挥大师汤沐海
“中央歌剧院曾经在天津一宫创下连演39场《茶花女》的纪录,当时创下了世界之最,这个纪录是天津人民创造的!”
——中央歌剧院副院长么红
“茶花女”与“小二黑” 上演中西艺术对话
本月,津城有两部风格迥异歌剧“隔空对话”。天津歌舞剧院的歌剧《茶花女》在意风区常态化演出时,引来了中央歌剧院著名歌唱家么红和青年歌唱家马佳驻足观看,并加入到歌剧经典歌曲《饮酒歌》的演唱中。
么红同时在现场官宣,将于明年年初在天津演出自编自导的歌剧《茶花女》。在武清影剧院,天津音乐学院复排的《小二黑结婚》火热上演,王宏伟领衔的师生演员阵容,既保留了这部里程碑式作品的主题,又实现了艺术的实践与传承。
一方面是在津城的文旅场景中融入歌剧表演,带给市民游客沉浸式艺术体验;一方面是本市高等艺术院校在继承经典民族歌剧精华的同时,在新时代的文化语境中赋予歌剧新的看点。尤其是剧中的“金旺”“二孔明”“三仙姑”等角色融入戏剧及戏曲丑角式的表演,以生活化的表演拉近了与年轻观众的距离。
“一中一西”两部歌剧受到观众追捧,经典作品以不同形式焕发出全新的艺术魅力,也充分体现着天津多元并蓄、开放包容的城市气质。
天津歌剧不仅有全国第一 还有世界纪录
“乐享全城”的场景对天津来说并不鲜见,即便是歌剧这种高雅艺术,在天津也拥有极为深厚的群众基础。众所周知,从天津走出的声乐艺术家、歌唱家不胜枚举,如沈湘、楼乾贵、郭淑珍、黎信昌、李光羲、于淑珍、石惟正、蒋大为、关牧村、远征、郑绪岚、刘维维、刘欢等。天津更是中国最早演出西洋歌剧的城市,在中国歌剧史上拥有独特地位。
指挥大师汤沐海曾经表示:“在中国,天津才是最早演出歌剧的城市。”作为20世纪初最早的开埠城市之一,天津很早就受到包括西方声乐艺术在内的西方文化影响。20世纪30年代,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卡鲁索和男低音歌唱家夏利亚宾曾在利顺德大饭店和耀华中学礼堂举办过演唱会,天津观众从那时起就有机会接触到世界顶级歌唱家的风采。
2005年,艺术史学者刘恒岳经过多方采访并实地考证确认,天津歌唱家池元元曾于1955年在法国、比利时等国巡回演出18场歌剧《蝴蝶夫人》,成为中国走上国际歌剧舞台的第一人。据考证,池元元早年随叔父池石青医生在天津耀华里居住,婶母徐剑生是南开中学的音乐教师。著名歌剧理论家刘诗嵘曾说:“池元元的歌剧演出史实,将中国人走向国际歌剧舞台的时间提前了若干年。”
89岁的歌唱家于淑珍,不仅有《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等脍炙人口的歌曲,也是中国歌剧史上的重要人物。她曾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了出演《向秀丽》《刘三姐》《江姐》等歌剧的往事,尤其是她主演的歌剧《宦娘》曾于20世纪80年代在全国巡演3个月,创下纪录。
么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特别提到在天津一宫创下的歌剧演出纪录。20世纪80年代,中央歌剧院曾在天津第一工人文化宫连续演出歌剧《茶花女》39场,创下了世界纪录。“这在当时是不可想象的!”么红说,这个数字背后不仅体现着天津观众对歌剧的热爱,也写就了天津文化史上的重要一页。
舞台经典到文旅爆款 天津歌剧始终焕新出发
近年来,歌剧在天津始终与时俱进。天津歌舞剧院的民族歌剧《党的女儿》和《江姐》常演不衰,并经过多次复排,在舞台上不断完善;原创歌剧《洛神》始于1800年前的不朽名篇《洛神赋》,以动态的艺术形式搬上了舞台。2014年诞生的天津版歌剧《茶花女》,创造性地把故事背景放在了当年的租界地,将原剧本与音乐移植到了中国都市,西方的经典故事、中国的文化元素形成了鲜明的戏剧性对比。
2025年,歌剧《茶花女》走出剧场,走上实景舞台,在意风区以沉浸式演出形式推出,为游人打造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视听狂欢。这种创新演出形式打破了舞台演出的“第四堵墙”,让歌剧唱段更有感染力,成为天津文旅的年度爆款。
从最早的西洋歌剧传入,到如今意风区实景演出,天津歌剧在艺术家的努力下不断焕发新生,高雅艺术走出殿堂,走下了舞台,就此融入了城市公共空间和烟火日常。
可听可感可赏 教学演模式培养人才
“谁能想到这一部剧一演就是73年,今天我们还在演!”作为经典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的主演,天津音乐学院院长、歌唱家王宏伟道出了这部作品跨越时代的生命力。这部源自赵树理1942年小说的歌剧,自上演起就成为民族歌剧的典范之作,如今在天津音乐学院师生的努力下,正以全新姿态续写传承篇章。
“我们希望在教学过程中,让孩子们知道民族歌剧的范式是什么样的,教和学与演是什么样,只有进行了排和演,才能让孩子们真正懂得。”自就任天津音乐学院院长以来,王宏伟始终强调将专业化的歌剧演出与日常教学结合,让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具备艺术实践的机会,为将来从事专业歌剧创作表演奠定基础。无论是复排《小二黑结婚》《同心结》还是《二泉》,出发点都是希望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歌剧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这次演出的很多青年教师没演过民族歌剧”,王宏伟举例,在西洋歌剧领域颇有建树的张喜秋、费琪芳老师等都是首次涉足民族歌剧,“但这次演出中,他们专业的态度和情感表达得到了观众极大认可,令我非常惊讶。”更令人想不到的是,参演者中不乏大一新生,“他们根本没有上过台,也没有跟乐队合作过,甚至在舞台上都不知道怎么站”。“两百多名师生的投入、执着和对民族歌剧的爱,感染了每一个观众。”王宏伟表示。
民族歌剧与西洋歌剧的发展和创新,共同构成了天津歌剧的艺术演出生态。来到天津,么红感慨道:“天津给我的感觉是,这样一个充满历史与艺术氛围的地方,又非常接地气,真正把歌剧变得触手可及。”
在这座戏剧之城,交响乐和歌剧都不是阳春白雪的“高级艺术”,而是人人可感、可赏、可以触摸的大众艺术。天津始终有着一批忠实的高雅艺术爱好者,而艺术家们的努力与创造也一直向前迈进,成就着属于歌剧的双向奔赴。
原文链接:https://whly.tj.gov.cn/XWDTYXWZX6562/MTJJ8464/202511/t20251112_717599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