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旅游时评网!

当前所在:网站首页> 今日关注 >正文

从文化记忆到青春脉搏的跃动

 时间:2025-11-12 文章来源: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 作者:佚名  

  在近日举行的河西区非遗工作交流研讨会上,该区文化馆副馆长刘晓柯说出了在场者的感悟:“通过这几年的工作,我深刻感受到非遗不再是一个虚词,而是变得非常具象化。每一个非遗代表性项目背后,都蕴含着温度与情感,那是几代人用双手编织的文化记忆。”

  馆长李孝辉则进一步描绘了非遗传承的多元图景:“此次会议让传承人互相熟悉,更让传承路径持续拓宽。从西岸非遗体验馆的常态化展示,到高校课堂的沉浸式教学;从数字化技术构建的档案数据库,到跨界融合的创新实践;从社区舞台的日常展演,到文化聚光灯下的精品呈现,非遗正以更开放的姿态融入现代生活。”

  青年力量:非遗传承的中坚

  据统计,河西区现有104名中青年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已成为传承队伍的中坚力量。他们既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也是创新实践的探索者。肖氏剪布技艺的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孙肖炜在与其他项目传承人的交流中,不断寻找合作与发展的契机。她希望让这项技艺与百姓生活更加紧密相连。

  杨家庄永音法鼓的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吴漾积极推动非遗进校园活动。他走进上海道小学、梧桐中学,建立特色社团,让孩子们在敲击法鼓的过程中,感受传统音乐的节奏与韵律。在社区推广中,青年传承人通过举办非遗市集、文化讲座等活动,让非遗走进千家万户。

  高校助力:播撒非遗种子

  此次研讨会还邀请了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天津财经大学的专家学者,他们表示学生们对非遗兴趣浓厚,希望能与传承人深化合作,共同推动非遗进校园、进课堂。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党支部书记李治邦说:“希望借助高校平台,在青年群体中播撒非遗种子,让传统技艺在青春力量中焕发新生。”

  差异化保护:让传统艺术融合发展

  李孝辉提到不同门类的非遗保护策略时表示:“我们让永音法鼓与合唱团体的旋律融合,既保留了传统味道,又赋予节奏起伏新的生命力。”他介绍,王派快板走进校园,不仅让在津求学的外地学子感受到快板的韵律,更在青少年心中播下了非遗的种子。

  这场研讨会,既是一次成果展示,更是一次文化对话。非遗代表性项目不再仅仅是名录里的名字或博物馆里被珍藏的技艺,而是通过代际接力、青春转译与融合创新,真正地“活”在社区里、“热”在校园中,并最终在时代的脉搏里找到生生不息的节奏。


原文链接:https://whly.tj.gov.cn/XWDTYXWZX6562/MTJJ8464/202511/t20251112_717600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友情链接:

本网概况会员服务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 文化旅游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旅游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律互联咨询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旅游时评网 lysp.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34179号-12

联系电话:010-56232584 13391650821 010-53386791
监督电话:1303109928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 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lyscfzdy@163.com  客服QQ:3420238713 通联QQ:2135697940